什么是中庸

什么是中庸

  • 前原文第一部分
  • 前原文第二部分
  • 后原文第一部分
  • 后原文第二部分
  • 各家关于“中庸”的解释
  • “中庸”是实际学问,掌握它终身受用无穷
  • “中庸”的启发
  • “中庸”是务实,是硬道理,是科学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 结论:匡时济世,解决世界三大破坏、三大冲突

前原文第一部分

(原文)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释义)

  • 不偏不倚 — 不偏离事物的本性、性质,叫做“中”。
  • 庸,平常不易 — 庸的意思是指处在平常、正常的情况;不易是指不改,不改变事物、道德观的本性和发展规律,而不是永远不变。
  • 中是天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 “中庸”就是指天下所有事和物(包括价值观)都有其性质、本性,都有其发展规律或定理。
  • 分析客观事物,待人处事(包括道德、价值观)符合其本性、性质,发展规律,不易改或乖离其发展规律,不走极端,不过尤与不及就是“中庸”。
  • “道理”,就是从中庸演析过来的;渊源来自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不但是“道理”,也是务实,正确,科学的。
  • 中庸是孔子学说重要的辩证的、阴阳论的理论;是孔子学说和思想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是孔门的传授心法。由此可见,中庸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领悟掌握它,才能够了解孔 子的思想,才能够活用它。

前原文第二部分

(原文)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 (释义)
    其书“始言一理”— 意思是凡事物,包括道德观都有其宗源、根源、本性。只要我们找出事物的宗源、本性,然后“对症下药”,就能正确地处理和解释所有事物,就像我们常说的“万变不离其宗”。“一理”就是致中和,就是中庸。
    同样的,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对问题处理,也要用“一理”和“万变不离其宗”的思维。
  • “中散为万事”其书讲一个道理,用这个道理解释或处理一万件事情,都能符合标准。
  • “末复合为一理 ”— 把一万件事情的现象还原起来,还是这个道理。
  • “放之则弥六合” — 利用中庸的道理,放之四海皆准。
  • “卷之则退藏于密”— 不利用中庸,它就秘藏书里面。
  •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中庸包括的范围很广,都是实用的学问,也是说可以活用,实际利用在我们各个层次的生活中。
  •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学习中庸能融汇贯通,实际利用它,那么终生受益无穷。
    中庸的 “始言一理”就是“致中和”。

后原文第一部分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

  • “道”— 符合事物、道德观的本性,本质和发展规律,就是道,就是中庸,就是有道理。
  • 天命之谓性 — 天下的事物包括道德观称为性,也就是有其本性、本质的意思。
  • 率性之谓道 — 符合事物、道德观的本性、本质和发展规律,就是“道”。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德观无任何时何地都要24小时地遵守,可乖离的,不遵守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不是“道”。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君子处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背地里)也很谨慎,不做违背道德观、价
  • 观的事;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私底下)害怕言不及义。
  • 修道之谓教 —学习修养和实践这个“道”( 本性、本质和发展规律,这里是指修养道德或修身),就是有教养,有涵养。
  • “莫见乎隐”— 指一个人在背地里所作所为,最能显现他的个性和人品。
  • “莫显乎微”— 指一个人在小事的动作或表现,最能看出他的个性和人品。
  • 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独居或私底下做事时都很谨慎,怕做错事,讲错话、讲的没有意义,怕作出违背道德观或价值观的事。

后原文第二部分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释义)

  • “中”— 喜怒哀乐的情绪是人的本性、本质,未发泄时,属于中,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
  • “和”— 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或波动,只要是适当、 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属于和,就是温和、平和。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天下事物,道德观有它的本 性、本质,叫做大本。
  •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用和的手段才是通往或获得天下事物道德观的本性、本质和发展规律。就是说要用和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做得对,符合“中庸”!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致力追求实现中庸平和、阴阳调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没有过度发展破坏自然生态,天下万物就能够生育成长。

各家关于‘中庸’的解释

  1. 关于“天之正道”, “天之定理”
  2. 关于“天命之谓性”
  3. 关于“天下之大木”, “天下之达道”

1.关于“天之正道”, “天之定理”

著作 作者 “天之正道” “天之定理”
四书读本 高政一 不偏之边叫做‘中’;‘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 永远不变叫做(不)易; ‘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全书 司马哲编著 ‘中’是天下的根本 ‘庸’是天下的定理;‘庸’、‘不易’:静止不变叫做‘庸’。

2. 关于“天命之谓性”

著作 作者 注释
四书读本 高政一 上天给与人的气禀叫做本性,依照本性去做事的品德叫做正道。修治这正道推行的方则叫做教化,这正道是一刻也不能离开身心,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中庸全书 司马哲编著 天赋予人的品德就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而运动变化的规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加强自身修养并教化于民众就叫”教”。
“道”是片刻也不可以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中庸全集 毛佩琦主编,
刘敏译注
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依顺天性行事为人就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弃的,可以离弃的话,就不是道了,
Centrality and Commonality Tu Wei Ming What Heaven imparts to man is called human nature. To follow human nature is called the Way. Cultivating the Way is called teaching. The Wa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us for a moment. What can be separated from us is not the way.
The Confucian Analects, 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James Legge, Translator

What Heaven has conferred is called The Nature, an accordance with this nature is called The Path of Duty; the regulation of this path is called Instruction.

The Path may not be left for an instant. If it could be left, it would not be the path.

The ZHONG YONG
Focusing the familiar(or Doctrine of the mean)
Roger T Ames
NUS/University of Hawaii

What Tian commands is called natural tendencies; drawing out these natural tendencies is called the proper way; improving upon this way is called education.

As for this proper way, we cannot quit it even for an instant .Could we quit it. It would not be the proper way,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exemplary persons are so concerned about what is not seen, and so anxious about what is not heard. There is nothing more present than what is imminent, and nothing more manifest than what is inchoate. Thus exemplary persons are ever concerned about their personal resolve.

“中庸”是实际学问,掌握它终身受用无穷

  •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的启发

  • 宏观的硬道理,大哲学和世界观!是为人处事最高指导原则和手段,是务实的做法,符合天下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规律。
  • 现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生活发生变化,商业领域变化瞬息万变,但是我们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中庸”和“致中和”却是不变的。
  • 李资政说过“不管生活环境出现怎样的变化,人际关系,依然不变”。

中庸是务实,是硬道理,是科学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和理论基础,是科学的,是很重要的,非常管用。
  • 不论在政治,经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养生之道,和人际关系上都能用到。
  • 因为中庸是务实,是道理,是科学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能领悟并利用“中庸”,的确终身受益无穷。正如“中庸”这篇所说,“皆实学也”,“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 孔子思想很伟大、很科学和很实用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安居与进步有巨大的贡献。
  • 孔子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儒家大师利用、歪曲、误解。
  • 造成过去到现在大众不了解孔子思想的原有精神实质。甚至有些知识分子排挤和反对。
  • 现代的儒家学者忽略了孔子思想的重要理论 “中庸”和政治论“大学”,而往往偏重 “论语”的探讨和宣扬 。

结论:匡时济世,解决世界三大破坏、三大冲突

  • 复兴“中庸”,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和为贵,阴阳调和,不过尤与不及;和谐中求进步,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和 而不流,和气求财,家和万事兴,和平共处,以解决生态破坏、贫富悬殊、种族宗教和国际冲突等问题
  • 推广“仁”— 仁爱、博爱、慈善、同情心、有爱 心、孝悌心 ;
  • 与“义”— 对的、应该的、正义的、深明大义、牺牲小我、见义勇为,以解决人文破坏、生态破坏、贫富悬殊的世界三大危机。
  • 学习现代孔子思想、学习中庸,是要让这些思想生活化、实际化,帮助我们解决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世界问题!
  • 让我们推广孔子思想,让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让生活更健康、美满、愉快,让世界在和谐中求进步,实现世界和平!

什么是中庸

  • 前原文第一部分
  • 前原文第二部分
  • 后原文第一部分
  • 后原文第二部分
  • 各家关于“中庸”的解释
  • “中庸”是实际学问,掌握它终身受用无穷
  • “中庸”的启发
  • “中庸”是务实,是硬道理,是科学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 结论:匡时济世,解决世界三大破坏、三大冲突

前原文第一部分

(原文)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释义)

  • 不偏不倚 — 不偏离事物的本性、性质,叫做“中”。
  • 庸,平常不易 — 庸的意思是指处在平常、正常的情况;不易是指不改,不改变事物、道德观的本性和发展规律,而不是永远不变。
  • 中是天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 “中庸”就是指天下所有事和物(包括价值观)都有其性质、本性,都有其发展规律或定理。
  • 分析客观事物,待人处事(包括道德、价值观)符合其本性、性质,发展规律,不易改或乖离其发展规律,不走极端,不过尤与不及就是“中庸”。
  • “道理”,就是从中庸演析过来的;渊源来自中庸中者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不但是“道理”,也是务实,正确,科学的。
  • 中庸是孔子学说重要的辩证的、阴阳论的理论;是孔子学说和思想的基础和指导原则, 是孔门的传授心法。由此可见,中庸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领悟掌握它,才能够了解孔 子的思想,才能够活用它。

前原文第二部分

(原文)
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 (释义)
    其书“始言一理”— 意思是凡事物,包括道德观都有其宗源、根源、本性。只要我们找出事物的宗源、本性,然后“对症下药”,就能正确地处理和解释所有事物,就像我们常说的“万变不离其宗”。“一理”就是致中和,就是中庸。
    同样的,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和对问题处理,也要用“一理”和“万变不离其宗”的思维。
  • “中散为万事”其书讲一个道理,用这个道理解释或处理一万件事情,都能符合标准。
  • “末复合为一理 ”— 把一万件事情的现象还原起来,还是这个道理。
  • “放之则弥六合” — 利用中庸的道理,放之四海皆准。
  • “卷之则退藏于密”— 不利用中庸,它就秘藏书里面。
  •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 中庸包括的范围很广,都是实用的学问,也是说可以活用,实际利用在我们各个层次的生活中。
  • “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学习中庸能融汇贯通,实际利用它,那么终生受益无穷。
    中庸的 “始言一理”就是“致中和”。

后原文第一部分

(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

  • “道”— 符合事物、道德观的本性,本质和发展规律,就是道,就是中庸,就是有道理。
  • 天命之谓性 — 天下的事物包括道德观称为性,也就是有其本性、本质的意思。
  • 率性之谓道 — 符合事物、道德观的本性、本质和发展规律,就是“道”。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德观无任何时何地都要24小时地遵守,可乖离的,不遵守的价值观、道德观就不是“道”。
  •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 君子处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背地里)也很谨慎,不做违背道德观、价
  • 观的事;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私底下)害怕言不及义。
  • 修道之谓教 —学习修养和实践这个“道”( 本性、本质和发展规律,这里是指修养道德或修身),就是有教养,有涵养。
  • “莫见乎隐”— 指一个人在背地里所作所为,最能显现他的个性和人品。
  • “莫显乎微”— 指一个人在小事的动作或表现,最能看出他的个性和人品。
  • 故君子慎其独也—君子独居或私底下做事时都很谨慎,怕做错事,讲错话、讲的没有意义,怕作出违背道德观或价值观的事。

后原文第二部分

(原文)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释义)

  • “中”— 喜怒哀乐的情绪是人的本性、本质,未发泄时,属于中,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
  • “和”— 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或波动,只要是适当、 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属于和,就是温和、平和。
  •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天下事物,道德观有它的本 性、本质,叫做大本。
  •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 用和的手段才是通往或获得天下事物道德观的本性、本质和发展规律。就是说要用和的方法才能把事情做得对,符合“中庸”!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致力追求实现中庸平和、阴阳调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没有过度发展破坏自然生态,天下万物就能够生育成长。

各家关于‘中庸’的解释

  1. 关于“天之正道”, “天之定理”
  2. 关于“天命之谓性”
  3. 关于“天下之大木”, “天下之达道”

1.关于“天之正道”, “天之定理”

著作 作者 “天之正道” “天之定理”
四书读本 高政一 不偏之边叫做‘中’;‘中’的意思是天下的正道。 永远不变叫做(不)易; ‘庸’的意思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全书 司马哲编著 ‘中’是天下的根本 ‘庸’是天下的定理;‘庸’、‘不易’:静止不变叫做‘庸’。

2. 关于“天命之谓性”

著作 作者 注释
四书读本 高政一 上天给与人的气禀叫做本性,依照本性去做事的品德叫做正道。修治这正道推行的方则叫做教化,这正道是一刻也不能离开身心,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中庸全书 司马哲编著 天赋予人的品德就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而运动变化的规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加强自身修养并教化于民众就叫”教”。
“道”是片刻也不可以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
中庸全集 毛佩琦主编,
刘敏译注
上天赋予人的叫做性,依顺天性行事为人就是道,按照道的要求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片刻离弃的,可以离弃的话,就不是道了,
Centrality and Commonality Tu Wei Ming What Heaven imparts to man is called human nature. To follow human nature is called the Way. Cultivating the Way is called teaching. The Way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us for a moment. What can be separated from us is not the way.
The Confucian Analects, 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James Legge, Translator

What Heaven has conferred is called The Nature, an accordance with this nature is called The Path of Duty; the regulation of this path is called Instruction.

The Path may not be left for an instant. If it could be left, it would not be the path.

The ZHONG YONG
Focusing the familiar(or Doctrine of the mean)
Roger T Ames
NUS/University of Hawaii

What Tian commands is called natural tendencies; drawing out these natural tendencies is called the proper way; improving upon this way is called education.

As for this proper way, we cannot quit it even for an instant .Could we quit it. It would not be the proper way, 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exemplary persons are so concerned about what is not seen, and so anxious about what is not heard. There is nothing more present than what is imminent, and nothing more manifest than what is inchoate. Thus exemplary persons are ever concerned about their personal resolve.

“中庸”是实际学问,掌握它终身受用无穷

  • “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中庸的启发

  • 宏观的硬道理,大哲学和世界观!是为人处事最高指导原则和手段,是务实的做法,符合天下事物的本性和发展规律。
  • 现在科技进步,一日千里。生活发生变化,商业领域变化瞬息万变,但是我们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中庸”和“致中和”却是不变的。
  • 李资政说过“不管生活环境出现怎样的变化,人际关系,依然不变”。

中庸是务实,是硬道理,是科学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 “中庸”是孔子思想的精华和理论基础,是科学的,是很重要的,非常管用。
  • 不论在政治,经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养生之道,和人际关系上都能用到。
  • 因为中庸是务实,是道理,是科学的,是放之四海皆准的。能领悟并利用“中庸”,的确终身受益无穷。正如“中庸”这篇所说,“皆实学也”,“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 孔子思想很伟大、很科学和很实用对人类社会的和谐、安居与进步有巨大的贡献。
  • 孔子思想被封建统治者,儒家大师利用、歪曲、误解。
  • 造成过去到现在大众不了解孔子思想的原有精神实质。甚至有些知识分子排挤和反对。
  • 现代的儒家学者忽略了孔子思想的重要理论 “中庸”和政治论“大学”,而往往偏重 “论语”的探讨和宣扬 。

结论:匡时济世,解决世界三大破坏、三大冲突

  • 复兴“中庸”,
  •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以和为贵,阴阳调和,不过尤与不及;和谐中求进步,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和 而不流,和气求财,家和万事兴,和平共处,以解决生态破坏、贫富悬殊、种族宗教和国际冲突等问题
  • 推广“仁”— 仁爱、博爱、慈善、同情心、有爱 心、孝悌心 ;
  • 与“义”— 对的、应该的、正义的、深明大义、牺牲小我、见义勇为,以解决人文破坏、生态破坏、贫富悬殊的世界三大危机。
  • 学习现代孔子思想、学习中庸,是要让这些思想生活化、实际化,帮助我们解决个人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国家问题、世界问题!
  • 让我们推广孔子思想,让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让生活更健康、美满、愉快,让世界在和谐中求进步,实现世界和平!